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泉州十一中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讨论稿)

作者:教研室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918更新时间:2006-04-26

为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要求和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

第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把高中课程实验作为深化我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立足我校实际,科学地设置学校高中课程,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课程体系。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每位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打造我校教育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基本原则

学校新课程实验将遵循“立足实际早谋划,强化科研重落实”的总体工作思路。在工作中坚持以下原则:

1、思想先行,激情投入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新课程实验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思想先行应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缩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对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正确对待,立足于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校制宜、因师制宜、因生制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科研引领,理性操作

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作支撑。学校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及省内外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实验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积极性,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学科课程理念,准确地把握学科内容标准,形成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积极作为,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先必修,后选修;先基础,后特色;由低到高,由易到难,不断制定和完善各种与新课程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以备课组为单元的教学研究制度,发挥各学科组的能动性,不断开发选修系列的课程(力争开设新课程标准设置的选修课的70%),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4、以人为本,协同推进

高中新课改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际工作中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5、大胆创新,示范先行 学校是实验的主体,作为市级样本实验学校,密切关注课改动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我校将注意吸收、借鉴省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大胆创新,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实施高中新课程,发挥样本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第三、目标和任务

1、发挥样本校的作用,加大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力度,提高实验实施的水平,探索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泉州市新课程的实施、完善和推广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2、自觉提高国家课程的执行能力,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和管理能力,形成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

3、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学校新课程的管理运作模式,创新学校课程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建立与高中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4、建立和强化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全面加强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动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不断学习和反思,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使新课程实验过程同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5、在发展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教师和学生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改革校内评价方法,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和完善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相适应的改革方案。 6、探索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的创新人才新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第四、教育资源

(一)教学设施设备

学校占地面积85亩,校舍建筑面积22560平方米,建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运动操场。2006年秋季,计划招收3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21个教学班,教学教室42间,多媒体电化教室3间,专用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劳技专用教室 2 间,音乐专用教室2间,美术专用教室2间,专用语音教室1间,教师电子备课室1间,物理实验室 3间,化学实验室 3间,生物实验室2间,教师阅览室1间,学生阅览室1间,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校园网与互联网联接。

(二)学校教师配备

学校学科师资配备齐全,现有政治 9人,语文15人,数学15人,英语15人,物理8人,化学 9人,历史 6人,地理 6 人,生物 5 人,体育4人,音乐3人,美术 2人,电教5人。专任教师共100人,其中高级教师11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泉州市学科带头人3人,泉州市骨干教师8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大多数教师胜任选修模块教学。

各科组专任技术人员分布情况:

    科组    人     数 级别

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化学

生物

物理

地理

历史

体育

音乐

美术

电教

合计

高级

2

2

 1

4

2

1

 

1

1

 

 

 

 

12

一级

4

8

 8

7

3

2

 3

2

4

2

1

1

3

48

二级

3

4

 7

4

3

2

 5

2

1

2

2

 

 

35

未评

 

1

 

 

1

 

 

1

 

 

1

1

2

6

合计

9

15

16

15

8

5

8

6

6

4

3

2

5

101

(三)校外课程资源

学校有一大批关心和支持教育的拥有丰富行政资源和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家长和校友。校外课程资源比较丰富,有洛江区法制教育基地、洛阳江、余大猷纪念馆、施琅将军灵园、洛江区、万安街道关心下一代协会、万福、桥南、杏宅、塘西、院前等居委会、敬老院等社会实践基地。

(四)教材版本的选用   根据泉州市教育局统一部署选用。各学科具体如下:
学   科

教 材 版 本

思想政治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  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数  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A)

英  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物  理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化  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生  物

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  史

岳麓出版社

地  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音  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美  术

湖南美术出版社

体育与健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

通用技术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五、课程设置方案

(一)、课程安排方案: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学时

选修(Ⅰ)学分

选修(Ⅱ)学分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18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按18学时

1学分计算)

外语

10

180

数学

数学

10

180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144

历史

6

108

地理

6

108

科学

物理

6

108

化学

6

108

生物

6

108

技术

信息技术

4

72

通用技术

4

72

艺术

音乐

3

54

美术

3

54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198

综合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

15

270

从高一到高二年第二学期,共4个学期,学生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可得3分。高一第一学期可用18课时学习研究性学习基础知识。

社区服务

2

70

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安排在高一、高二各5个工作日进行。

社会实践

6

105

每学年安排1周,共3周:集中或分散安排。

高中毕业

要求

144(学分)

 

 

 

 

2119+396+108

=2623(学时)

116

2119

22

396

6

108

 

    1、课程设置说明

(1)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每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每周安排4学时或2学时。每学时45分钟,每天7学时,按5天工作制,每周35学时。课外活动1小时(主要安排班团活动、艺术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2)学校通过学分来管理学生的修习情况,学分由学校认定。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学分在28分以上(其中选修二至少获得6学分),三年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3)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必修模块,学习的内容和时间都由学校统一安排;研究性学习、艺术(美术和音乐)、体育三个领域的科目,学校只统一安排学习的时间,学习内容是可以选择的。考虑周课时总数、师资条件等因素,生物、通用技术安排到高二年级。 

2、必修课的安排

(1)学生毕业要求修得116个必修学分。学校必修课表只排出可获108个必修学分的必修课程,其余8个必修学分从其它时间获得。如社会实践每年单独有一周的时间,不占用教学时间,学生每年参加一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个学分,三年可修满6个学分;社区服务则可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学生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2个学分。

(2)选修模块中的必修部分必选。如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各2个学分以及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所有或部分学分要从选修模块中获得。学校要保证其必修学分所需课时,但所修内容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3)体育课程延续到高三下学期。

3、选修课的安排

(1)选修课主要从高二年上学期开始引入,个别学科可以在高一年第二个学期开始,如音乐、美术。这样做的目的是留出一个学期的时间让教师熟悉学生,促成相对稳定的行政班集体的建设,让学生有时间了解高中课程方案和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熟悉并选择课程,在实验中学会选择。

(2)选修课程先文后理,文理兼容。考虑到文理科的特点,文科相对难度较小,先开文再开理,先易后难。文理分科时间相对推迟,有文科倾向或理科倾向的学生要到高二年级上学期才开始分选,以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学校提供该学期的选修课清单,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选课,并填写选课单。学校在统计全校学生选课情况基础上,决定这一阶段最终开设哪些选修课。学校选修课的编排尽量保证学生能进行跨班级、跨年级选课。

(4)选修课从高一年开始一直持续到高三年。首先保证选修一中的限选模块的选修,选修模块要重复开设多次,以保证学生的选课空间。

(5)同年级班数多,学科教师少,专用教室少,可按年级班数的一半分段开课(如音乐1-4班先开,5--8班后开),让学生分批修习,如技术和艺术领域的科目。

(6)学生每学年在每一领域都要修学分,高三下学期学生要转入升学复习阶段。因此,到高三年下学期前所有课程应开足开满。各学习领域可以在高三上学期设置一些难度较小的公共选修模块。   

(7)学校在三年内应该提供所有选修模块的70%以上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每学年在八个领域都获取学分的需要。应满足学生每学年在选修二(校本选修)获2个以上学分的需要,每人共需6个学分。与此同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强化艺术与体育,重视通用技术教育和实用、职业教育,力求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8)学生选课以学期为单位,即一次选定本学期内两学段所想修习的课程。学生选课在每学期末进行,学校在假期基本完成排课工作。

(二)、学分分配方案:

 

高中三年的学分分配方案

学分

必修学分

(116学分)

选修学分(28学分以上)

选修一(22学分以上)

选修二(6学分以上)

学年

学分

73

33

10

4

20-24

4

0

2

6

课程

价值

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

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差异

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课程安排流程设计

 

 

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校级领导、教研、教务负责人、学科骨干

教研室

教务处

学科组

选课指导组

汇总、形成并公布配置方案

排出下学期课表

初步的课程配置方案

学生选课

班主任汇总上报

学生个性化课表

 

 

 

 

 

 

 

 

 


流程图说明

1、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分管教学、教研副校长、教务处、教研室负责人,各学科部分已参加过新课程培训的骨干教师组成。课程指导委员会将根据本校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布的课程计划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制定各项配套制度。协调校内各处室及年段组、教研组新课程开展的各项工作。 2、各学科提出开课方案。由学校课程指导组牵头成立学科课程小组,学科组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加课程培训的学科骨干组成。 学科课程小组提出初步的本学科课程配置方案。在针对本学科现有的师资情况,教学设备等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本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开放意和初步的开设方案报送教研室。

 

课程能力调研表

姓名

任教学科

职称

填表时间

国家课程方面

本学科必修课程共有    个模块(专题)。学生毕业学分          . 国家规定选修课程有    个模块和     个专题。本人能胜任的模块有                                                               ;本人能胜任的专题有                                              。  

地方和学校课程方面

本人可承担的模块(36课时)有                                ;本人可承担的专题(18课时)有                                。  

研究性

学习

方面

本人拟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内容(参考课题名称)有                                             ;                                                                                                    。  

通用技术方面

本人可承担的技术课程模块或专题的名称为:                          。  

个人

简介

 

 
3、学校公布课程清单。教研室汇总后,协同教务处分析、调研、统筹整合形成学校课程配置方案,经学校课程指导审订批准后,向师生公布。 4、学生选课。教研室从各学科课程小组中抽调人员,成立由学科课程小组成员、年段长、班主任组成的选课指导小组。选课指导小组指导学生依据学校课程配置方案,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选课,填写选课表送交班主任(期末放假前或前一学段内完成)。 5、学校排课。班主任汇总后,报教务处。由教务处对全校各班汇总上来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与教研室配合对课程配置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务处依据最后确定的课程配置方案、学生选课信息、学校课程资源排出下学期(或下学段)的课程表。 6、形成个性化课程表。学生依据学校课程表确认和调整自己所选的课程,制定学生个性化课程表(含课程名称、上课时间、上课地点、授课教师)。

第六、新课程编排

      (一)语文   

1、5个必修模块安排在高一和高二第一学段依次开出,以体现其内在逻辑性,也便于学生集中时间完成必修课的修习,有利于学生在高二高三修习选修课。

2、选修一(必)1—5在每学段可同时开出两个系列,同一选修系列应重复开设两次,以利于某些学生修习18个学分和24个学分或重修。

    3、学科周课时数一般安排为4节,尽量做到两节连排。鉴于我校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原有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素养相对较差,每周安排1课时的阅读课。 

(二)英语

    1、必修课程1—5模块安排在高一和高二第一学段依次开出,选修一的6一11模块,按顺序从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开至高三第二学期第一学段。高中三年实行新课程后,应允许学生跨年级往上或往下选修,并参加相应级别考试,以获得所需水平等级。

2、选修二作为与水平等级没有直接关系的拓展型、兴趣型选修课程,拟在高二或高三不同学段分别或同时开出,由学生任选或不选。选修二的每个模块用两个学段开设,每周2课时。在周总课时不超过的情况下,可安排6节英语课。

3、鉴于我校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原有英语基础薄弱,每周安排1课时作为英语阅读课。   

(三)数学

    l、五个必修模块依次从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开设至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可获10学分,达毕业要求。

    2、一类文科生在系列l一1,系列1—2两个模块,系列3中任何2个专题中可获6学分,二类文科生在系列4l中选四个专题,获4学分,共获10学分。使一类文科生达16学分,二类文科生达20学分。

    3、理科生在系列2中学习选修2一l,选修2—2和选修2—3,获得6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2学分,在系列4中任选2个专题,获2学分,加上必修模块10学分,总共获得20学分。

4、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除了按理科的要求获得20学分外,还可同时在系列4中选修4个专题,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4学分。为了满足此类学生要求,高三第一学期数学周课时可为8节。

5、为做好义务教育与高中的衔接,高一年每周增排1课时。

    (四)政治

    1、政治必修课为4个模块,安排在高一至高二依次开出,每周2节,每个模块开一学期。   

2、选修6个模块安排在高二至高三第一学期开出。每学段可开两个模块,每个模块重复开出一次,以利文科学生选择。

(五)历史

1、3个必修模块从高一依次开出:历史1、历史2在高一开设,每个模块用一个学段完成,每周4课时,与地理学科交叉对开;历史3在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开设,每周4课时。修完三个必修模块共获6学分,理科生修满6学分即可。 

 2、6个选修模块从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至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开出,每周4课时。文科生至少选修3个模块,获6个学分。理科生则依个人兴趣任选或不选。

    3、为了充分贯彻课改精神,便于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开展,必修课和选修课均可考虑2节连排。

    (六)地理   

    1、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在高一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至高二第二学期依次开出。每周4课时,与历史学科交叉对开,每个模块用一个学段完成。修完三个必修模块可获6学分,达毕业要求。  

    2、7个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二第二学期至高三第二学期第一学段开出,每周2课时,每个学段可同时开出2个模块,每个模块用两个学段学完,以供有志于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任选,修满2个以上模块,获4个以上学分,加上必修的6学分,总共可获10个以上学分。

    (七)物理

    1、必修物理l、物理2两个模块在高一开出,每周2节,每学期学一个模块,共4学分。

    2、选修模块在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至高三第一学期分别开出。

    ①文科学生须从选修l一1模块、选修l一2中选一个模块,获余下2个必修学分,总获6个必修学分,达毕业要求。

    ②理科学生可从选修2和选修3中依次任选相同系列的模块或不同系列的模块,获更多学分。因此,在同一学段中,可同时开出两个系列的选修模块。

(八)化学

    1、化学l、化学2两个必修模块在高一开出,每周2节,每学期一个模块,可获4学分。

    2、6个选修模块在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至高三第一学期分别开出。

    ①文科学生在高二第一学期两个学段选修“化学与生活”模块,每周2课时,可获2学分,共修满6学分,达到毕业要求。    .

    ②理科学生可从高二至高三开出的除“化学与生活”外的4个选修模块中选学两个模块,共4学分,共修满8学分即可。

    ③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从高二至高三开出的5个选修模块中再选学四个模块,获8学分,共修满12学分。

    (九)生物

    1、生物三个必修模块在高二开出,每周四课时,第学段一个模块,可获得2学分。修满三个必修模块获6学分,达毕业要求。文科学生修完三个必修模块,获6学分即可。

    2、生物三个选修模块在高二第二学期第二学段至高三第二学期第二学段依次或同时开出,每周4课时,供理科学生选择,以便获得更多学分。同时,也可在高二面向文科生开设选修二。

 (十)信息技术

l、必修模块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出,每周2节,合格可获得2学分。必修模块可以在高二第l、2学段申请重修。

    2、从选修模块的5个模块中选修1个模块,获得2个必修学分,加上必修模块获得2学分,共4学分,达到毕业要求。

3、选修模块l一5可以任意选修,安排在高一第4学段、高二第1、2、3、4学 段,其中模块l“算法与程序设计”安排在高二第l学段,以便与数学课程相并衔接。同一学段可以开出2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每周4节或2节,一学段或一学期完成。

4、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多选修1---2个模块,获得一定的选修1学分;建议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多选修几个模块,获得更多的选修学分。

(十一)通用技术

1、必修模块1—2按顺序开出,安排在高二开出,2个学段1个模块,每周2节,修满合格可获得4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必修模块可以在高二第3、4学段,高三第1、2学段申请重修。

    2、选修模块1-7不按顺序开出,除汽车驾驶与保养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二个模块外,其他的模块可以任意选修,安排在高二第一个学期至高三第一学期开出,同一学段可以开出2--3个模块,每个模块每周2节,每个模块开出2次,每个模块可获2学分。有工科和农科倾向的学生多选修2个模块,获得选修l的4学分。

    (十二)音乐

   1、“音乐鉴赏”模块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高一第二学期再从“唱歌、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5个模块中,选学一个模块。

2、少数有较强音乐能力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继续选学相关模块,以获取更多学分。由于周总课时量的限制,可安排在课外活动中选修。

    (十三)美术

   学生须选修完“系列1美术鉴赏”这一基础模块获l学分,再在其他4个系列中任选两个模块,获2个学分,共计3个学分,方达到毕业要求。学生同样可在高一年至高二年完成必修和选修模块。

    (十四)体育

    1、高中三年学生必须修满11个必修学分(含系列3田径类必修1学分,系列7健康教育专题必修l学分),可达毕业要求。   

    2、系列3田径类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段,学生必修。系列7健康教育专题18学时分散在各学段有计划开设,每学段2节。系列1球类,系列2体操,系列5民族民间体育类安排在高一第二学段至高三第二学段的各个学段并行开设。系列4水上类和系列6新兴运动类待条件具备后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每周2课时。   

    3、学生可在不同学段选修除系列3、系列7外的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选修同一系列中的不同模块或相同模块。

    4、体育特长生在修满11个必修学分基础上,须根据专业方向选修5个以上学分,学生可跨班跨年级选修。   

    (十五)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三年总学分为15分,安排至高三第一学期,共5个学期。一般一个学期完成1个课题给3学分,需两个学期完成的给6分,每位学生必需修满15分。

    2、研究性学习每周2课时,连节安排在下午,可延长至课外活动,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安排,以利师生有共同活动时间,且避免有限资源不够用(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网络)。

3、研究性学习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进行。

——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共2学分。一般可在高一和高二完成。共需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共6学分,三年中每人每年需参加三周。一周给2学分,三年共6分。

(十六)选修二(校本课程)

选修二为地方和校本课程,三年总学分数为6。主要安排在前两年完成。每周2课时。完成一个学段选修,可获1学分。学生在高一和高二两年8个学段中至少应完成6个学段选修二的学习。

第七、实施组织机构

为确保新课程的实施,切实加强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及时沟通和反馈教改各环节的运行情况,学校成立下列组织机构。

(一)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黄振华     副组长:赖新德、许炳枝、刘新法

组员:宋伯理、刘双俊、黄华旺、林文、黄佑华、张全胜、陈金莲、林绍文、苏建斌

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是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决策机构。其组成成员为学校领导和中层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主要职责是为学校的课改提供决策和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教务处主要负责新课程实验的运行与管理;教研室主要负责新课程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样本课程的开发;总务处主要负责课程资源的建设;政教处主要负责新课程条件下班级管理模式研究;团委会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

(二)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

主任:黄振华   副主任:赖新德

成员:许炳枝 刘双俊 黄华旺 陈金莲 林绍文 苏健斌 教研组长 高一段长

课程指导委员会职责:将根据本校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布的课程计划指导《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各项配套制度的制定。协调校内各处室及年段组、教研组新课程开展的各项工作。

(三)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主任:赖新德    副组长:刘双俊 

成员:宋伯理 林 雯 黄佑华 张全胜 陈金莲 林绍文 苏健斌 段长 班主任

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管理;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四)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

组长:黄华旺   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

成员: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校本研修,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五)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

组长:许炳枝  

副组长:林 雯  黄佑华 

成员:课改实验年段段长、班主任、学生代表

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职责: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实施和管理;收集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向参加课程的教师及时提供相关的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课程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六)选课指导中心

选课指导中心主任:赖新德  副主任:黄华旺

成员:教务处(教研室)副主任、年段长、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负责制定学校统一的学生选课指导,及时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指导和咨询,学科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七)学分认定委员会

  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黄振华    副主任:赖新德、许炳枝、刘新法

成员:教务处、政教处、教科研室、团委会领导、年段长、各学科教研组长

    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要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要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分认定委员会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基本程序:(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2)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3)认定学分并注册。(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第八、实验步骤

1、4月1日-6月15日:

①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及教务和教研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新课程培训。

②全体教师新课程实验通识培训。

③学校制定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初稿)。

④摸查、了解老师们开设选修课程的意向和能力。

⑤为老师们准备系列学习资料。

2、6月15日—7月3日:

①学校初步确定新课程实验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名单。

②修订和完善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③全体教师新课程实验通识培训,新课程实验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学科培训。分学科深入学习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及省制订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学分认定和评价方案。

3、7月4—7月30日:

①做好实验年级新生(2006级)的招生录取工作。

②充分利用有关媒体,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宣传活动等。

③参加省市教育局组织的起始年级教师学科培训考核。

④制定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计划方案。

⑤根据新课程实验要求,学校在教室、实验室、微机室、现代教育设施等方面做出调整方案,并着手实施。

4、8月1日—8月15日:

①确定我校新课程实验方案。

②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③组织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学习我校课程设置方案和选课指导手册。

④模拟新课程选课、排课过程。

5、8月16日后:

①召开起始年级学生动员会和家长会。

②学生选课。

③学校排出新学期新课程实验课程表。

④学校新课程实验物质设施准备完毕。

⑤组织学生参加军训等社会实践活动。

⑥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工作。

  6、12月底前:  

①9月底前,编写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的管理条例。

②12月底前,制订各学科学分认定和评价方案。

③12月底前,制订适合新课程的学生档案管理方案。

第九、保障措施

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为此,我校提出以下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责任落实到位。学校领导,职能科室主要领导要承担相关主要责任;各职能部门,各科室领导要明确分工,通力合作,各教研组长,年段长,班主任,实验老师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至上而下形成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合力。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要多渠道筹措经费作为新课程实验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项目科研,改善办学条件和实验推进等工作。

    3、重视师资培训。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最大限度地接受各级培训。

4、坚持科研先行。学校将加强与各级教研、科研机构的联系,请相关的专家指导。加强校际间的研讨,通过校际往来,加强同兄弟学校相互沟通与协作共同研讨,解决课改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各职能处室,各教研组必须重视和加强新课程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以课改研究项目为中心,积极开展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努力解决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要认真做好对实验工作的自我评估,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实验水平。

5、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向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

 

 

                           泉州十一中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