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前进中的泉州第十一中学

作者:办公室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394更新时间:2005-01-15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美丽;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光荣;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大家走进泉州市第十一中学,来领略它的美丽、它的光荣。                           

泉州第十一中学创办于2000年9月,地处风光秀丽的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江畔的万安开发区内,泉州火车站近在咫尺,福厦高速公路入口紧靠学校。西邻50米宽的安吉大道,经大坪山隧道直通泉州市中心,遥对后渚跨海大桥,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她的创建是洛江中心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投资环境和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工程,也是洛江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科教兴区战略的重要举措。学校确定了“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办好初中,优化高中,进行成功教育,促进个性发展”的办学思路;推行“以人为本,着眼整体,注重个性,开发潜能,发挥特长”的教育理念;实行“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质量求生存,以科研求进步,以机制求活力,以声誉求繁荣”的建设方针和“全方位激励,全员考核,动态管理”的管理机制,提出了“坚持走改革的路子,向市场要办法,向质量要发展,向服务要效益;以创优为目标,注重教育质量,创建平安校园,营造一流校风的工作方针。这里是读书人的圣地,也是众多人才成长的摇篮。

 一、优化办学条件,壮大师资力量
    
学校按照省一级达标学校的标准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 回首建校至今的短短的五年历程――班级从4个到24个,学生数从200人到1200人,教职员工从十几名到100名。教学设施从无到有,从少到全……每一步前行,无不体现社会的支持,领导的关怀和洛江人的心血。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我校已初具规模。校园占地85亩,建筑面积14810平方米,可容纳教学班42个。学校建有高规格的“逸夫教学楼”和“陈守仁教学楼”,为半“工”字形五层结构,建筑面积达5452平方米;爱国台胞黄和平先生捐建的“慈恩图书馆”,为三层结构,建筑面积达2226平方米,内设有藏书室,藏书量已达3万余册;师生阅览室,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师生公寓和可容纳千人用餐,由社会贤达柯贤道先生捐建的学生食堂-——“海贤楼”;学校还设有配置先进的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广播网;现代化实验室配置齐全,美术室、书法室、摄影室、劳技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等配套一律达标;正在建设中科技实验楼,面积达7845平方米,预计投资800万元;将建成包括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学室、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及准备室、音乐室、劳技室和舞蹈教室等在内的多功能配套齐全、设施完备的科技实验楼。工程预计20059月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将极大地改善了泉州十一中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科研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整个校园建筑群分布合理,北面为教学区,南面为生活区,西面为运动区,东面为图书阅览区;校园绿化初见规模。走进校园,清风扑面、绿树环绕,碧水映衬、繁花点点,假山亭廊,名人语录,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静、优美的育人环境和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几年来,学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教师,广招英才,既有来自北师大、华东师大、福师大等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又有来自全国教育战线上的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队伍不断壮大,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职工95人,中学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35人,专任教师均具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已有2位教师完成了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现有校级领导4人,中层以上干部共13人,学校班子成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理论水平,学校管理经验及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具有开拓创新、团结务实的精神,能深入教学第一线,密切联系师生,善于学习,坚持教研兴校,学校教研、教改开展得如火如荼,以教研、教改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践行教育科研,勇创高考佳绩   

学校提出了"以科研育名师,以名师创名校"的科研兴校战略。学校近年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教学、研究性学习、高考考研等专题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上级及专家的肯定。学校每年都设立教改课题,各年段、教研组相应设立分课题,科任教师和班级选择子课题,共有95.5%的教师参加省、市、区和校级教育教学实验和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扎实有效的教育科研网络。许多教师能够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四年来,学校先后有55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学校摒弃一味依赖教科书实施教学的做法,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和泉州人文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努力培训学生提高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
2002年秋季以来,高中部各个班级先后成立了30多个课题研究小组,选聘了近100人次的指导教师,全体师生利用课外活动以及节假进农户、到工厂、寻洛阳江、采集标本,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当然,作为一所完全中学,泉州十一中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初中教学。2003年首届初三毕业生的综合评估名列洛江区第四名,及格率和升学率居全区第一名,2004年初中毕业班学生升学率居洛江区第二名。

    20036月份举行的高一年历史、地理和高二年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科目全省会考中,泉州十一中喜获丰收,高一年历史、地理的优良率达到86.81%和98.73%,高二年政治、物理、生物、化学的优良率分别达到95.18%、95.18%、85.54%、89.16%,优良率都超过了一级达标学校85%的标准。

最为喜人的是2004年首届高考!泉州第十一中学尽显出新校眩目的风采,夺得了洛江区的五个“第一”:本科上线率42%,居市区非一级达标校第一;上本科线以上人数居全区第一;高职高专上线率达94%,居全区第一;谢志辉同学获得洛江区理科总分第一;庄麒麒同学获得洛江区文科总分第一。

学校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先导,强化教学改革,树立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从而有效地实践了“办好初中、优化高中,推进成功教育”的办学理念。

 三、培育办学特色,塑造新型人才

学校把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大力开展创建"五无"班级活动,持之以恒地抓《规范》教育,做到从学生的仪容仪表起步抓,从身边的小事起步抓,从试点年段起步抓,真正做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通过开展"争创'五无'班级、争当文明学生""三别四带"等活动,即与粗言野语告别、与生活陋习告别、与不文明行为告别、把仪带进学校,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学校已实现了"五无"目标。学生的行为规范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穿拖鞋、打赤脚、留长发、着奇装等不良习惯得到了根本的遏制。

学校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长期举办"少年团校""学生干部学校"和“家长学校”,形成育人网络;针对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实际,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了"自立其志,自力其行,自律其魂""三自"教育活动,率先实行"学生自我服务日"和“校园小记者”的特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以小主人和小记者的身份对全校学生的出勤、纪律及校园卫生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对学校新风气、新举措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学生的素质在自律自主中不断提高,整个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养成了人人学规范、个个争文明,生生求上进的良好风气。

同时学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常年组织学生开展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创新能力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每年都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田径运动会,成立了摄影、集邮、文学社、校园小记者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英语角、书画、音舞数理化乐园、历史大观园等课外兴趣活动,组织学生到华光摄影学院和厦门太古可乐公司等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技能技巧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短短五年,泉州第十一中学全体师生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加速美化校园环境,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论是教学改革还是教育质量,学校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已经闯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学校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严谨的校风学风、科学的教育管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在社会上逐步树立起了“校貌新,校风正,质量高,学生全面发展”十一中崭新形象。

今日的泉州十一中,已是羽翼初丰的雄鹰,它的啼鸣也许还略显稚嫩。却已透着声振长空的豪气;它的飞翔,也许还不够稳健,却是昂扬、执着,勇往直前的。

“洛江浪潮涌、正是扬帆时”,年轻的泉州第十一中学正大步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