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泉州第十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泉州第十一中学点击数:1617更新时间:2018-11-06

泉州第十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方案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是新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三方面的内容构成,并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能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学分结构表中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它在学分结构表中所占的学分比率是最高的,占最低必修学分(116个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个学分)的16%,课程地位非常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领域。为更好地开发、建设这一新型课程,保证这一课程的实验工作在我校有效的开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

1)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2)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

3)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

5)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

6)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8)形成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计15个学分。基于高中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学校课程管理等因素考虑,一般要求每生一年级一个课题,二、三年级一个课题,第一个课题5学分,第二个课题10学分。时间安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高一年级一个课题(5学分),时间不少于90课时;高二、三年级一个课题(10学分),时间不少于是180课时。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的课题研究,包括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方面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核磁共振、组织行为等方面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应关注以下几点:

①研究课题的选择范围要向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开放,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蕴含的探究课题。

②无论学生确立的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努力实现三者的内在整合。

③注意转换研究的视角,使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并处理“生活”、“生存”、“生命”等一系列关涉伦理道德的问题。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可小组合作研究(410人)与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生比例等,需要调整时与学生协商适当调整。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也可跨班组建小组,暂时不提倡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小组。关于组内分工。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有机会真正参与课题研究;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组长、文书、资料管理员、信息技术员、报告人、答辩人等,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支持组内活动的顺利开展。

4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课程的实施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即: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在研究过程中,这些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实施过程中由导师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具体方法指导。

1)培训教育。对于高一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加强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教师(各年级成立选题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鼓励课题形式多样。

3)制定计划。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后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4)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馆查询、网络查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作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5)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作出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6)交流评价。交流是观念、智慧的分享。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社会实践

1、课程的结构

根据本校原来传统和课程资源实际情况,设置如下课程结构:

 

学习

领域

基本内容

必修

学分

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

6

工业、农业、商业等体验性活动

外出参观、考察、访问等活动

校内各种社团活动 (文学社、科技和文化艺术节等)

共建文明社区公益活动

2

科技、环保、人口、法制、文化等社会宣传教育活动

校园班级自我服务日活动

帮贫助困、慰问孤寡老人、为残疾人、幼儿服务等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服从于综合实践课的总目标,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高中3年中,每位学生必须完成每学年一周 (一周军事训练、一周工、农、商等体验活动,一周外出参观调研和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共6学分的社会实践;必须完成10个工作日 (其中参加文明社区的共建活动和校园班级自我服务日为6个工作日,为每个学生必选项目,其余项目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完成4个工作日以上)2学分的社区服务。

2、课程实施

1)社会活动实践的具体实施内容和时间安排

①高一年级:以军事训练为主,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初,时间为一周。依托泉港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由学校政教处和该年段班主任具体组织实施。

军训内容为基本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团队训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国防教育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通过军训,体验军事化生活,学习解放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团结一致的良好风范和严谨的一日生活制度,把解放军优良的军风、军纪、军容、军貌引入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化《规范》养成教育,提高新生综合素质。

②高二年级:以参加工、农业生产和商业等体验性活动和生存锻炼为主,依托武警大队直属教导大队,由学校政教处、下年段行政和该年段班主任具体组织实施,时间为一周。要组织该年段全体学生到部队锻炼和与学校签订共建协议的工厂、农 () 场、商场等去接触社会各行各业,并亲自参与实际的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从而增长社会生活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③高三年级:以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调查、访问为主,时间为一周。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由政教处和下年段行政干部以及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具体组织实施,该活动主要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到厦门 (陈嘉庚纪念馆、厦门大学、厦门科技馆等)、闽台缘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闽西革命老区、泉州海交馆等地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则以小组形式进行,8人以上为一组,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以学校周边和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政府机构、官员、种养大户、乡镇企业家或其他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特殊事件为对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体验感悟,提高社会责任感。

校内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参与到科技和文化艺术等活动中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丰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2)社区服务的具体实施内容和时间安排

①参加学校所在地——万安街道的文明城区共建活动。此项活动由班主任或校团委会和学生会统一组织开展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般安排在每年寒暑假或与社区商定的其他时间进行,每位学生必须完成2个工作日。主要是参加社区的环保卫生、交通秩序维护、拥军优属、科普活动、文娱活动以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②社会宣传教育和帮贫助困活动。此项活动由校团委会和学生会牵头,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 (每组至少由8人组成),以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利用节假日和重要纪念日,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主要是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和保健宣传、环保宣传、板报橱窗制作、帮贫助困、慰问孤寡老人、为残疾人和幼儿服务等。

③校园班级服务日活动。此次活动是我校传统活动,已开展多年。把其纳入社区服务范围,要使其进一步充实、完善。该活动是把班级划分为若干个服务小组,每日安排一个班级学生轮流值日,负责学校的环境卫生、管理、文明督导等工作。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体认学校,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该项活动由政教处组织实施,年段长、班主任具体负责具体指导。高中三年学习期间每位学生须参加校园班级服务日活动。

④除了上述活动外,学校还要注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条件,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3)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步骤

①根据活动内容拟定活动计划:活动计划一般由负责组织部门如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年段、班级或由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共同拟定。计划的基本架构包括:实践主题与服务项目、实践与服务目标、实践与服务持时间、地点及对象、执行步骤与进度、分工情况、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相关人等的责任规定及其他附件等。如有必要,学校还可制定书面的实践与服务指南。

②开展相关培训。在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之前还应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让学生熟悉实践与服务内容、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建立正确的实践与服务观念,懂得如何处理实践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与服务心得。

③实施实践活动。学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日志及时纪录实践与服务经验,积极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反思社会的意识与习惯;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④总结交流反思。学生要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反思。反思是学生将实践与服务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关键。学生在参加服务活动之后,凭借学习日志,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批判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反思活动可邀请家长、社区机构和相关人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共同参加。

三、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

() 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的评价以及对教师在活动指导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的评价。

1、学生方面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要素

(1) 学生的态度。学生参与状况、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与精神。

(2) 学生的体验、知识的应用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

(3)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活动过程表现出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和增长情况,在活动中施展个性和才能发挥程度。

2、教师方面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要素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统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1) 对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与设计能力。

(2) 组织指导、管理协调与应变能力。

(3) 评价导向是否正确。是否重视对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探究创新、合作状况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人文素质的提升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 学生评价的方式

本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避免教师评价唯一、终极结果唯一的现象。提倡协调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1、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视学生通过反思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改进。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经历做出评价并和其他人讨论他们所开展的活动。

2、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为每一个学生设置综合实践登记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上交,以便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探索的成果、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3、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在适当时候以适当方式让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参与评价,使他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有:自我阐述、交流讨论、观察记录、登记表、评语、调查问卷、实际操作等。

要及时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以促进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健康有序地开展,并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

() 学分的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该包括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政教部门审核等程序,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除上述基本认定程序和内容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组成部分还应有自己的认定要求和内容:

研究性学习:

具备下列条件,可得到学分: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⑤达到规定的课时。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课程指导中心复议。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一是要有参与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的对象方式或组织者的有效证明,如实践单位或服务接受单位负责人写明的活动项目、内容、时间、联系方式并签章,无单位的由组织者或带队教师签署证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要有签到本;二是要有学生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如学生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体会或小结等内容。

学分认定由学校课程指导中心在每学期组成评审组具体负责实施。评审组成员可以由以下人员组成:学校领导、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年段长、教研组长、学生代表、导师代表、社会人员(如社区工作人员)等。

四、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以校长为组长,其他行政成员为成员。

领导小组的具体职能是:

(1) 制订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指导制订年段和班级实施方案;

(2) 组织、指导和协调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工作;

(3) 规范全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如活动主题或项目管理、过程档案管理、活动成果管理、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料管理等。

2、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的开发,加强校内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包括与武警部队共建新生军校;与泉港区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街道有关社区机构签约共建活动。要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3、根据本校实际,建立本课程教师承担指导任务制度、工作量计算制度、培训进修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培养建设一支专兼职的本课程教师队伍。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有关社会力量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侨校特色和有特长教师的作用,鼓励有特长教师向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发展。

每位教师都有承担综合实践课程指导和课程资源开发的义务与责任,其工作量列入年度考核目标

4、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发展状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纳入高中毕业生学业评价的范畴。该工作由学校政教处和教务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