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泉州第十一中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试行)

文章来源:泉州第十一中学点击数:1782更新时间:2018-11-06

泉州第十一中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试行)

2018年6月

泉州第十一中学创办于1999年,坐落于洛江区政府所在地,位于风光秀丽的洛阳江畔。泉州第十一中学作为洛江窗口学校,按照省一级达标学校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学校于2000年秋季起招收初一年新生,2001年秋季起招收高一年新生。

学校总占地面积56058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32438平方米。校园建筑群布局合理,拥有综合办公楼一幢、教学楼二幢78间教室、科技实验楼一幢,男女生宿舍楼、师生餐厅各一幢和400m标准环形田径场一个。学校建成了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初、高中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300多人,共开设48个教学班,其中高中24个班,学生1135人。有教职工197人(含编外合同教师6人),其中专任教师185人,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勤劳务实,明理善用,是学校最珍贵的财富,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

学校坚持“德慧并进,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培养德慧并进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启慧兴校”的办学思路,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化、科学化的规章制度,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成绩喜人。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图书馆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 “福建省模范职工之家”“ 福建省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 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泉州市德育工作先进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等称号。20143月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

一、背景分析

随着20018518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福建高考综合改革与福建教育新征程论坛”落下帷幕,福建省从今年开始高考综合改革,为了更好适应“二依据一参”高校招生改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谋划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对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进行分析。

1高考录取采取“两依据一参考”,即三门高考科目(450)+三门等级考科目(210)+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并将适时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批次。语数外总分占高考总分的68%,三门等级考科目占高考总分的32%

2、理、化、生、政、史、地分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在合格的基础上,任选三门参加等级考试。等级考试共分11个等级,最高70分,最低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为3分。因此,在高考总分中,等级考试科目总共有90分体现差距。所以语数外三科是影响高考的重要关键变量,但选考科目同样不能忽略,特别是上海经验告诉我们,选考科目成绩很重要。

3、高考数学不分文理,一方面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另一方面对数学不同学习力的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所以对数学分层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外语一年两考,克服了仅依据一次统一考试所导致的问题。外语考试将引导外语教学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教学进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化。

5、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涵盖了高中所有基础型课程(13),是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合理安排课时,安排上课节奏显得格外重要。

6、学生学习的节奏有变化。语文、数学几乎不变;英语一年两考,1月份的考试大部分学生都会参加,所以英语学科教学进度加快。

7、综合素质评价显得格外重要,评价结果可作为春考校测、专家评分的依据,秋考同分时作为参考依据择优录取;秋考作为专业调剂录取的参考依据;秋才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员的录取参考依据。

二、课程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

学校秉承“以人为本,教育即服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育人宗旨,致力于培养尊重生命、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现代公民。学生培养目标如下几个方面:

1.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完善的学习方式;

2.身心健康,心理意志品质突出,具有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

3.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兼备,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

4.人格健全,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达99%,优良率达90%以上;

6.高考本科达线率75%以上。

()教师发展目标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努力造就一支观念前瞻、师德优良、信息技术应用娴熟、教学富有特色,结构更趋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教学理论会运用、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专题会研究、教学模式会提炼;

2.具备较高水平的教学技能和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 

3.拥有较强的专业精神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4.具有一定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能力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建设目标

在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下,梳理课程体系,整合学校课程资源,彰显办学特色。以“开放、民主、多元、发展”的育人环境为背景,校本化基础型课程,个性化拓展型课程,特色化研究型课程,努力将“以人为本,教育即服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办学理念融入三类课程建设中去。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制定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推进有效学习;

2.根据学情和办学现状,个性化拓展型课程,整合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3.挖掘区域文化和学校教育特色,开发研究型课程,提升人素养和科学素养;

4.深化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积累、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置与安排

 

 

 

 

 

 

 

 

 

 

 

 

 

 

 

()高一年级课程设置

高一年级课程设置

学习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周课时

组织方式

周课时

组织方式

语言与文学

语文

4

行政班

4

行政班

8

英语

4

行政班

4

行政班

8

数学

数学

4

行政班

4

行政班

8

人文与社会

政治

2

行政班

2

行政班

4

历史

2

行政班

2

行政班

4

地理

2

行政班

2

行政班

4

科学

物理

2

行政班

2

行政班

4

化学

2

行政班

2

行政班

4

生物

2

行政班

2

行政班

4

技术

信息技术

2

行政班

2

行政班

4

艺术

音乐

1

行政班

1

行政班

2

美术

1

行政班

1

行政班

2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2

行政班

2

行政班

4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1个研究课题,每周2课时。(行政+分组)

5

社会实践

军训(一周、行政班)

2

社区服务

参加5个工作日以上

1

选修Ⅱ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走班)

4

班团活动

每周1课时


周课时总数

35

  

合计72学分。其中必修68学分,选修4学分。

 

 

()高二年级课程设置

高二年级课程设置

学习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周课时

组织方式

周课时

组织方式

语言与文学

语文

4

行政班

4

行政班

8

英语

4

行政班

4

行政班

8

数学

数学

4

行政班

4

行政班

8

选考科目

选考1

3

走班

3

走班

6

选考2

3

走班

3

走班

6

选考3

3

走班

3

走班

6

合格考科目

合格考1

2

走班

2

走班

4

合格考2

2

走班

2

走班

4

合格考3

2

走班

2

走班

4

技术

通用技术

2

行政班

2

行政班

4

艺术

音乐

1

走班



1

美术



1

走班

1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2

走班

2

走班

4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2个研究课题,每周3课时(周末、下午第4节分散开展)。

6

社会实践

军训(一周)

2

社区服务

参加5个工作日以上

1

选修Ⅱ

一学期开设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

2

班团活动

每周1课时


周课时总数

35

学分

合计75学分

 

 

 

()高三年级课程设置

高三年级课程设置

学习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周课时

组织方式

周课时

组织方式

语言与文学

语文

8

行政班

8

行政班


英语

7

行政班

7

行政班


数学

数学

8

行政班

8

行政班


 

选考科目

选考1

3

走班

3

走班


选考2

3

走班

3

走班


选考3

3

走班

3

走班


 

合格考科目

合格考1

0


0



合格考2

0


0



合格考3

0


0



技术

通用技术

0


0



艺术

音乐

0


0



美术

0


0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2

走班

2

走班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社会实践

参加一周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



选修Ⅱ



班团活动

每周1课时


周课时总数

35

学分

合计   学分

课程说明:

1、选考科目为六选三课目,从高二上学期开始实施。

2、等级考科目4个课时,合格考科目2个课时,等级考4个课时四同一教师统筹教学内容,不再区分合格考、等级考内容。

3、等级考、合格考,在同一时间安排全年级走班。

4、高二年级受合格性考试影响,课时紧张,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机动安排在下午第四节集体活动时间。

()学校一日活动安排(作息时间)


夏、秋季

冬、春季

  

6:30

6:30

  

640~650

640~650

  

6:55

6:55

  

7:45

7:45

1

750~835

750~835

2

845~930

845~930

大课间活动

930~955

930~955

3

1005~1050

1005~1050

眼保健操

1050~1055

1050~1055

4

1105~1150

1105~1150

  

12:00

12:00

  

14:10

13:50

  

14:25

14:05

5

1430~1515

1410~1455

眼保健操

1515~1520

1455~1500

6

1530~1615

1510~1555

7

1625~1710

1605~1650

课外活动

1715~1735

1655~1715

  

18:10

18:00

  

18:50

18:20

晚自习

1

1900~1950

1830~1920

2

2000~2050

1930~2020

    

21:30

21:00

实施时间

54~106

107~53

四、课程实施

()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保障课程实施。

学校通过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性课程丰富化,研究性课程多样化,细化课程标准,系统规划课程实施进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课堂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策略,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途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幸福指数。

学校按照“全面启动,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打造绿色高效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形成适应本校实际的绿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有推广价值的绿色高效课堂研究成果。以导学案为载体,完善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点拨、检测等环节,实现教学方式向先学后导转变,课堂双边活动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完美结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方式转变,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

2、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备的学校课改管理制度和针对师生的评价体系。通过推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课改管理制度和教师、学生评价体系,构建教育质量检测体系,为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完备的动力支撑系统。

3、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专家素养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定期举办课改培训班或特训营,积极拓展校本研修模式,力促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明显改变,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助力绿色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4、打造一批享誉区内外的课改名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力争3—5年时间,打造成区级课改先进学校,形成区级教育教学示范学校。

5、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把学校建设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文明乐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改进学校师生德育状况,推进绿色德育,弘扬国学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学校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品牌。

6、提升考试成绩。目标定位,落实课改,锁定课堂,提高教学成绩,形成好的学习风气和课改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充分认证,科学规划,落实“选科走班”,保障课程实施。

学校基于对高考综合改革的认知和现几个实验区走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充分认证,尝试拟采用“套餐+选择”模式。学校将基于“套餐+选择”模式,高一年级分多次摸底,掌握学生选科意愿,根据学校师资、软硬件条件,实施最优化组合供学生选择,而后进行选科分班及走班。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将根据数学、外语的学习分化现象,逐步实施两门学科的分层走班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探索、建立“走班”管理新机制,完善“走班”教学管理,保障课程实施。

基于对实验区学校管理经验,学校拟成立“级部制管理模式”“年级学生发展中心”“成长导师制”“走班制管理小组”“班主任组合制”等。在教学管理方面,开发适应“走班”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稳步推进走班制度,建立“一岗双责”制度,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五、课程管理和保障

()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

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为保证课程的落实与推进,学校建立务实有效的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机构,明确责任,有序推进学校课程的建设。建设学校课程建设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及工作会务,具体简述如下

组织名称

组织成员

任务简述

课程领导小组

校务委员

根据办学现状,具体决策、规划学校三类课程建设的总体定位;

引领、指导课程教学与管理工作,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确定每学期课程教学工作重点;

分配资源,提供保障。

教务处

分管领导

主任

副主任

对学校制定各类课程方案提出建议;

具体安排、部署学校课程教学工作;

落实课程管理制度和教学常规工作;

组织开展学校课程的评价。

教研室

分管领导

主任

副主任

对课程策划和管理提出建议;

配合教务处完成三类课程及相关制度的梳理;

配合教务处做好研究型课程相关课题的辅导、指导工作;

认真组织、修改、编辑教师教学反思和专题科研论文。 

年级组

年级组长

随时关注本年级课程教学质量,及时与年级组成员进行沟通;

及时向教务处反馈年级组课程教学情况;

做好本年级质量分析,召开好年级组质量分析会。

教研组

教研组长

清晰本学科组现状,组织组员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

确定每学期本组教研专题,认真组织好各次教研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

认真关注、积极引导组员专业发展,组织开展行动学习;

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本组情况,积极参与教务处工作商讨,献计献策;

抓好教研组常规工作,对组员进行教学常规考核。

备课组

备课组长

认真组织好集体备课活动和本年级学科资源的建设;

组织开展备课内的听课主课活动,协同作战,整体提升;

配合教研组长做好专题教研活动。

教师


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

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行动学习,不断反思与改进;

开展校本行动研究,分享实践智慧。

()优化以行动学习为核心的专业发展环境,提升专业品质

学校将致力于优化以行动学习为核心的专业发展环境,着眼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成长环境的建设,制定教师专业发展3.3工作思路和教学活动357”工作思路,3.3工作思路包括几个方面,学习:阅读一本教学专著,结队一位教学盟友,分享一次教学感悟;实践:示范一节观摩课例,命制一份考试真题,参加一次主题活动;提升: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提炼一篇研究课题;建立一份成长记录。

八、课程评价

()完善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积极探索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学业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的学科学业成绩,还包括学生成长、发展轨迹的记录,逐步形成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价模式。

()建立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课程计划的评价。包括课程计划是否科学、合理、可行;课程结构是否合理,符合规范;教师专业素养是否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课程资源与条件是否充分有效等。

2.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对学校课程计划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尤其要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涉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恰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否有效;师生互动是否充分;课程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感受与体验、课堂参与程度、学习的有效性等。

3.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家长的反馈意见等。

()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体系

1.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全程教学质量跟踪考核指标体系,引导教师反思与改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品质整体提升。

2.完善以教师自评为主,管理者、同伴、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帮助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自觉分析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验成功,将经验升华为教学智慧,加快教师共同体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