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高二地理教学有效策略与地理实践力培养(曾泽龙)  

作者:曾泽龙  文章来源:教研室点击数:3284更新时间:2018-01-29

高二地理教学有效策略与地理实践力培养

泉州第十一中学地理组  曾泽龙     2018.1.23

一、高考试题带来的思考

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呈现如下特点:注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方法,注重联系实际,关注真实情境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术性,偏重地理学的专业问题和专业能力的考查。       

关键词:真实情境

思考一:从真实情境到地理实践力

2016年国家卷

课标I卷情境:瓷都、贝壳堤、绿心、磷累积、茉莉花茶、堪察加熊、民宿旅游、冰川泥石流、高位虾池

课标II卷情境:庄园农业、家电产业、河床断面、高山苔原、罗讷河整治、熊猫栖息地、篁岭晒秋、里下河洪涝、快递包装

课标III卷情境:纺纱厂、上海人口变化、分水岭、山地雪线、内格罗河开发、陆上三峡、枫桥香榧、河南水旱灾害、长江刀鱼

2017年国家卷

课标I卷情境:绿化隔离带、打印机产业发展、闭合流域水循环、双层覆膜技术、剑麻生产山地苔原、古村落旅游、柽柳入侵

课标II卷情境:淮河变迁、伊瓦洛轮胎测试场、尼罗河泛滥区、贺兰山山前洪积扇、山西焦煤开发、白令海峡、茶马古道、红色荒漠

课标III卷情境:剪纸艺术、城市空间规划、长江口浮游生物分布、网谈季节、西班牙时鲜业与温室、额尔齐斯白斑狗鱼、负地形、雨林与人工林的差异

【延伸】何谓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在真实情景中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学以致用,是基本的活动经验。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堪察加半岛

2017全国新课标Ⅰ卷:山地苔原带

《地理实践力课程》项目运作思路

1)用地理视角看待问题,野外看到了什么,拍下来、录下来,提出问题,绘制图表,为学生学习和命题提供依据。

2)指引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实验、绘制等学习和研究方式得出原理,验证现象。如温室大棚、冲积扇、大坝、地质构造等,老师的任务是寻找主题,提供实证,引导学生进行主干地理原理建构和对问题的解决。

3)通过基于真实情景的知识构建,构建开放地理课堂,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实践力。现实意义:(1)提供命题素材基于真实情境的命题设计:情境需具备有时间、有空间、有情节、有问题四个要素。具体包括日常生活情境、给定的地理事象或情境、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或情境、现实(复杂)的问题等。

注:不是简单的创设情境,而是给出具体的真实的情景进行相关思考,在引导学生做题、析题、研题时呈现真情境。

2)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实现由低阶思维(死记硬背)到形象思维的转变。

如:风化壳

思考二:从地理实践力到区域认知

真实情境存在于具体区域中,往往成为命题的材料来源或主题。

试题设计思路:在哪里? 自然状态下,有什么?为什么?如1637题加上人类活动,有什么改变?为什么?如1737题游径践踏,1337题南美洲西海岸芦笋等,16年罗纳河整治等。人地协调观:地对人(资源、制约、灾害),人对地(利用、破坏、抗御) 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

综合题试题特点:以中国或世界某重点区域为载体创设情境,从自然和人文地理主干知识入手,考查区域地理特征,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区域对比,围绕区域分析的“在哪里”(区域地位)“有什么”(区域特征)“为什么”(成因分析)“怎么办”(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开放性。稳中有变:36题稳定,难度小;37题创新,难度大。

所有这些都指向区域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二教学安排高二上期:必修三、中国地理高二下期:世界地理、选修(36

主题:区域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理、环境保护

有效做法

一、教————评一致性思想的把握

(一)回归教学本质

核心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会了吗?

乱象:目标与课标两张皮、目标与教学两张皮、评价与教学两张皮

原因一:教学从教材出发,教学从他人教案、课件出发,教学从经验出发,教学从教参出发。

原因二:教什么、怎么教、教会了吗

(二)郑州课堂教学特色

1)分解内容标准,整合教学资源,制定学习目标;

2)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3)依据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设计教学环节,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亮点1:分解内容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行为条件:运用图表

行为动词:说明

核心知识:大气受热过程

用什么图表,配制什么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用什么图表说明?怎样说明?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用什么图表说明?怎样说明?

3.在说明这两个作用时学生有什么学习障碍?

4.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原理解释?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材料,说出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和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2.阅读太阳辐射在大气和地面之间传递过程示意图,画简易图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阅读大气和地面之间热量传递过程示意图,画简易图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

       亮点2 通过过程评价实现由学科知识向学科思想和学科基本方法的转变

内容标准: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学习目标:

1)阅读等温线模型图,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等温线判读的方法。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阅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及气温的垂直变化图,说出世界1月、7月气温分布特点。

4)运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1月、7月气温分布图、气温的垂直变化图,初步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1.阅读等温线模型图,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等温线判读的方法。

评价任务1.给出任意区域等温线图,归纳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并说出图示区域气温分布特点。

   【评价标准】能说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和数值大小、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的闭合状况等代表的含义,并归纳该区域气温分布特点。       

2.必修3有效教学策略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对比的方法:区域间对比,区域内对比

活动建议

1)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对应高考题:旅游地理Ⅲ卷 36题)

二、区域地理的复习

1.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论

区域定位的方法、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认识和分析地形、气候的方法、区位分析的方法……

如:地理位置的方法论

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论

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论

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论

认识气候的方法论:气候类型构成,排列状况,依据气温和降水的数据做冷热干湿的判断。

认识地形的方法论

地形:地形类型是否齐全,哪个比重大;地势的倾斜度,起伏状况,海拔和相对高差。

小区域地形特征:起伏状况,倾斜状况,依据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地形类型,地形的空间排列。

2.区域地理复习的把握

由于教科书所选区域是为了落实课标的有关主题内容要求,所以应根据区域最典型的征象选择主题,考虑学生能力,研究区域发展都围绕某主题,不要太综合;同时根据主题内容内涵而有选择地把握其空间位置的地理意义。

区域学习,由于教科书所选区域是为了落实课标的有关主题内容要求,所以应根据区域最典型的征象选择主题,考虑学生能力,研究区域发展都围绕某主题,不要太综合;同时根据主题内容内涵而有选择地把握其空间位置的地理意义。

例如:东南亚

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在世界地图中找到东南亚。在东南亚地图上描述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特点。评价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总结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

2)在亚洲气候图上说出东南亚的两种气候类型和分布。判读气候统计图,准确描述气候的特征。总结认识区域气候的方法。

 3)读图说出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结合作物习性举例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拉丁美洲

1)根据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图分析拉丁美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构建认识区域特征的一般方法。
2)以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及原因剖析为例,构建认识气候和分析气候成因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秘鲁西海岸渔业资源和沿岸沙漠成因的分析,总结洋流分布规律,构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
4)通过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的分析,理解区域的整体性特点,说出森林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5)通过对巴塔哥尼亚草原成因的分析,总结中纬度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列举形成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因素。

俄罗斯

1)根据地理位置和地形分布图分析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以俄罗斯多沼泽的原因剖析为例,把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3)通过对伏尔加河流域开发背景的分析,进一步落实流域开发的一般思路。

4)通过对俄罗斯工业布局和铁路网布局原因的分析,说明用因地制宜的观点分析发展问题的思路。

三、做好选修课的复习

(一)选讲《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整合《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整合形式一:将选修内容单独整合(高二下期新授课)

专题1:环境与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或案例,能具体说出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运用人地关系思想从成因上追溯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通过学习能阐述环境问题主要危害的地域差异及形成机制。

对应章节:第一章  第一节、第二节

专题2: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课程标准要求: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或案例,能正确描述环境污染的分类。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描述出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3.通过案例分析,能说出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对应章节: 第二章 第一节、第二节

专题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课程标准要求: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或案例,能正确描述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描述出大气污染的危害和影响大气污染程度的影响因素。

3.通过案例分析,能说出大气污染的根本防治措施。

对应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专题4: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课程标准要求: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或必修3案例,能说出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分布特点以及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描述影响可再生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因素以及延续措施。

3. 查阅资料,归纳能源资源主要分布特点以及利用应注意问题。

对应章节:第三章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专题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课程标准要求: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或必修3案例,总结森林、草地、湿地的主要生态作用。

2.分析资料,说出森林、草地、湿地的分布规律以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3.通过案例分析,能说出森林、草地、湿地的保护措施。

对应章节:第四章

专题6: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

课程标准要求: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2.能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对应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  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也可作为必修2最后一章的专题复习。

必修6环境保护教材共计 14课时,整合后6课时+一节练习课

整合形式二:将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整合(高三第一轮复习)

核心议题

主要内容

选修6

对应必修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与分类;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一章前两节;

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防治

水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章;

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

必修3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章;

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必修3第二、三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第一章第三节;第五章

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

教学建议

1.把选修做为学生在必修3学习过程中的参考材料或拓展材料。

2.每种环境问题都要有典型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每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或形成过程、危害及预防措施。

3.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