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打造绿色课堂,推进教学改革

文章来源:教研室点击数:1355更新时间:2017-12-27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立足于区教委课堂教学改革精神、立足于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怀柔区的课改实验校,我们秉承着“厚积薄发、体验成功、追求卓越”办学理念,把课改提高到与学校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当作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在校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我校语文教师齐心协力,努力打造绿色课堂,教学改革基本经历了“心动——行动——感动”的历程。

  一 、“心动”,即改变观念

  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我们的课堂现状进行了理性思考:

  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存在着“三高两低”的现象?如果存在,那么我们高投入,高消耗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教育污染伤害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的高投入、高消耗取得的高分数不是高水平、高效益。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于是,我们决定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现状,打造绿色课堂。我们对绿色课堂的认识是:

  (1)绿色课堂要求教学过程的人文性。

  ------应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2)绿色课堂要求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应是幸福生活的课堂。

  (3)绿色课堂要求教学环境的自由与自然。

  -----绿色课堂是师生成长的绿色田野。

  (4)绿色课堂赋予教学以灵性。

  -----绿色课堂是资源节约型的高效课堂。

  在对绿色课堂有了充分的诠释后,我们要构建绿色课堂。

  语文教学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型,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我们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把握。

  二、“行动”,即付诸实施

  光明分校的语文教师是一支敬业爱岗、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队伍,在学校领导的引领帮助下,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老师们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语言积累与运用的结合,关注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关注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阅读面与阅读量的扩展与增加。大家立足本校语文教师以往的教学状态,在“学习方式”和“语文学科特点的把握”两个方面的出现了显著转变。

  (一)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一改以往我校教师重“讲授”、 重“知识”、重“结果”的课堂教学状态,积极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思路简单表示为:“12345”

  “1”是指一个理念:以学为本

  “2”是指两个体现:先学后导(1-3年级)先学后研(4-6年级)

  “3”是指三维目标:和谐(乐学) 高效(会学) 可持续(好学)

  “4”是指四个学程::想学--学会--会学--还要学

  “5”是指五彩纷呈: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共学探究,集体展示—总结提升,深化认识—检测反馈,评学导向。

  之所以提出“五彩纷呈”,是因为我们期待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趋势之下,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以及不同教师的特点创造出五彩纷呈、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二)把握语文学科本质特点,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前,老师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状态: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感悟,往往忽视语言的学习,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章写法。没有把发展语言放在首位。

  结合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状态,我们提出了追求“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

  “言”,主要是指语言,包括语言文字的各种知识、言语表达的技巧与艺术,如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表现方式、篇章结构等。“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思想、情感等。“言意兼得”指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还要品味这个“意”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在区、校领导的关心带领下,在教科研中心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我校教师通过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摸索出了“言”“意”兼得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由“言”得“意”,感知内容;据“意”明“言”,探索规律;以“言”表“意”,尝试运用。通过这样三个有承接、有融合的环节或层面中,进行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努力抵达“言意兼得”的境界,最终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由“言”得“意”,感知内容

  阅读一篇作品,老师们首先引领学生品读揣摩其语言,理解文字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即通过品读语言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在读懂“写了什么”的过程中,感悟其语言文字的精妙。试举几例:

  (1)关注文章题目,读“言”知“意”。我校教师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讨论,“为什么炸?怎样炸的?结果如何”。这几个问题梳理清楚了,文章的“意”也就了然于胸。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一位教师引领学生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首先是“我的伯父鲁迅”,从亲人的角度理解和感受鲁迅的“可亲”,然后再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层面,抓住“先生”的尊称,理解伯父不仅仅是“可亲”的伯父,还是那样一个“可敬”的人,通过品悟文章题目,让学生真正走近鲁迅这样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物。

  (2)抓住重点词句,品“言”悟“意”

  除了题目,文中一些精妙传神的词句,也往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功力。教学中,老师们通过圈画、比较、换词等多种方法,捕捉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帮助他们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在品读词句中把握文本内容,同时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当运用。

  2.据“意”明“言”,探索规律

  从语言文字出发,理解文本“写了什么”,进而感悟其“言语形式”,明白文本是“怎么写的”,即据“意”明“言”。 据“意”明“言”和由“言”得“意”,在教学中往往是不能被截然分开的,它们更像是一体两面的。在揣摩文本语言,感知文本“意”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言”的感悟。试举两例:

  (1)基于课文体裁,整体把握表达特点

  不同文体,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特征。即诗歌有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童话有童话的想象与夸张,小说有小说的人物与情节等。《珍珠鸟》是一篇散文,早期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把它当成说明文来教学。“珍珠鸟是一只怎样的鸟?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怎么能正确领悟课文的“言”和“意”呢?现在,教师们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文体意识,能够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不同文体的不同“味道”。教学时,首先确定了这是一篇散文,那么散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滋味”是什么呢?教师们就能够引领学生立足文本的整体意境,感受散文篇章中“我”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感意味。

  在引领学生品评语言文字的同时,我校教师特别关注和感受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表达特点。一位老师教学《翠鸟》,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依序从不同方面突出动物的特点,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习得文本写作方法。《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文本真正在“毁灭”上着墨不多,反而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壮丽、辉煌,老师们引领学生关注这种“欲抑先扬”的写法,通过对其写法的领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冲击。

  (2)基于修辞手法,深入体会表达方式

  各类作品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能看到不同的修辞手法,诸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令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令表达的情感更加具有感染力、冲击力等。教学中,老师们依据年段特点、文本特点,引领学生关注和习得作品相关的修辞手法。

  3.以“言”表“意”,尝试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③。应把发展语言放在首位。学生从语言出发,由“言”得“意”,感知内容。继而据“意”明“言”,探索规律。再通过“运用的实践”,在“言”的运用中渗透“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中落实“言”的训练,最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中,老师们以“言”表“意”的训练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三种:(1)入境想象。文本中表达内容丰富,蕴含意义深刻的语句,描绘画面生动,想象空间广阔的情节,是学习语言运用的切入点,可以引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补充文字以外的景与情。(2)拓展延伸。续编文本,补充结尾;情动辞发,表达感受。找准不同文本的不同切入点,设计不同形式的表达训练,既检验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可再次促进对文本“言”“意”的感悟。

  当下我们的阅读教学,老师们既关注了文本言语表达的内容,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也关注了文本言语表达的形式,解决“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通过由“言”得“意”、据“意”明“言”和以“言”表“意”不断融合与转换的过程,最终,真正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发展学生语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科研引领、教研示范、管理跟进

  有了明确的改革思路,改革方向,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全面铺开。学校从行政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促实验工作的有效展开。

  1.教育科研给力

  以科研课题《建立教师学科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实践研究》为引领,学校帮助教师建立学科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实现“知识为本”教育向“育人为本”教育的转变。各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题。

  一年级:“随文识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

  二年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实践研究

  三年级:“先学后导,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实践研究

  四年级:“激发学生的阅读之趣”的实践研究

  五年级:“高年级阅读积累”的策略研究

  六年级:“学案导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2.行政推进有力

  (1)研究推进教学改革,行政人员全员参与。

  (2)精心组织外出考察,全体教师心灵震撼。

  (3)大胆推行导学备课,做好培训保证质量。

  (4)教师退位导学上课,高效推进课堂改革。

  (5)大力开展教学竞赛,理论实践共同引导。

  (6)创建评价小组机制,有效促进合作学习。

  3.校本教研得力

  (1)集体备课“落地生根”

  (2)团队展示“突出专题”

  (3)随机教研“直面困惑”

  (4)集体教研“解决问题”

  (5)骨干作课“示范引领”

  (6)青教献课“培训提高”

  三、“感动”,即效果显著

  光明分校全体语文教师在领导的带领下,共同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正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课堂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令领导、老师们心中感慨。现在的语文课堂,为不爱发言的孩子提供了空间;让精力过剩的孩子得到展示;为缺乏信心的孩子重塑自信;为不会学习的孩子找到方法。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已经学会在课堂的小组合作中分享学习的快乐,在展示交流中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课改培育了一批灵慧创新的优秀学生。课改也打造了我校一支业务精湛的语文教师队伍。老师们的认识水平逐步提升,实践能力逐步增强,模式风格逐渐形成。在语文教师中,一人被吸收为北京市首批名师培养对象,一人评为市级骨干教师,11人获区级骨干教师称号。在市、区级各项比赛中,老师们也是崭露锋芒,纷纷获奖。课堂教学改革营造了光明分校一种笃学求实,求真超越的校园文化,打造了一个与时俱进,争先创优的品牌学校。

  四、思考

  随着课改实验的推进,老师们的思考也越来越理性。大家开始关注学科整合。每门课程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的。新课程强调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我们将思考怎样让学生在不同内容与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

  改革创新会带来变化,但改革的成效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我们认真地进行分析,需要我们寻求并找到方法促进教师自省、自悟、自觉,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把握学科本质,把新的课堂学习方式变成师生共度生命课堂的行为习惯后,改革才能真正出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