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泉州第十一中学 >> 正文 今天是:

《琵琶行》教学反思 (黄艳丽)

作者:语文组:黄艳丽文章来源:教研室点击数:667更新时间:2017-11-06

《琵琶行》教学反思

语文组:黄艳丽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它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我对本课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得到以下反思:

首先,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对于白居易,学生们各个知晓其名,但是逐个提问时,我很遗憾地发现他们对他缺乏了解。反观李白,杜甫等诗人,学生们能侃侃而谈,谈论作品,评价个性……于是我通过“略识之无”“顾况戏白居易”等几个小故事让他们再次走近这位熟悉的陌生人,课后布置巩固初中学习过的他的一诗一文:《钱塘湖春行》、《卖炭翁》。后来的教学有序开展,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其次,教学安排,找准突破口。

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三次音乐演奏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学生分组点评,津津乐道。

第三,解读文本,抓住鉴赏重点。

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几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 ,对话交流,立足学生主体。

授课时,我牢记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我还尝试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写作手法,这样学生更好地感受《琵琶行》的写作特点。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更需要结合运用。